但凡遇到这种带点儿“谜题”味道的词儿,我的老毛病就犯了,总想着往十二生肖上靠。你瞧,每个属相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,有自己独特的故事,那掩人耳目,到底能打一哪个属相呢?这问题,初听起来,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儿牵强附会,但你细品,细品那些动物的习性,那些老祖宗赋予它们的人格化象征,还真能找出点儿门道来。
起初啊,我的思绪就像脱缰的野马,四处奔腾。会不会是那猴呢?猴子不是最精明、最善于变通的嘛,耍个把戏,玩个障眼法,把人哄得团团转,再悄没声息地达到自己的目的,这不就是一种高明的掩人耳目?你看看那些个耍猴戏的,猴子一个筋斗云,一个腾空跳跃,底下观众看得眼花缭乱,它要真想藏点儿什么,或者趁机做点儿小动作,只怕也没多少人能察觉。可是,转念一想,猴子的聪明劲儿,更多体现在灵巧和机智上,它那种掩人耳目,带点儿表演性质,带点儿“闹腾”的成分,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点“避人耳目”的深沉和彻底。
那蛇呢?蛇嘛,总给人一种阴冷、狡猾的印象。它们在草丛里穿梭,不声不响,冷不丁就蹿出来,又或者悄无声息地盘踞在一处,与环境融为一体,让你根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。这种隐匿的本事,是不是也挺符合掩人耳目的意境?它那蜿蜒的身躯,轻轻一滑,便能隐匿于无形。但是,蛇的“掩人耳目”,更多是出于捕食或自保的本能,是天性使然,少了一丝人为的、有预谋的“心机”。它不是为了“欺骗”而“掩人耳目”,更多是“隐藏”自身的存在。

一番天马行空的思索过后,我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了那个不起眼的小家伙身上——鼠,老鼠。是啊,就是这排行老大的鼠!你琢磨琢磨,这十二属相里,谁能比鼠更懂得什么叫掩人耳目?简直是把这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,融进了血液里,渗透到了它生存的每一个细节。
你见过老鼠吗?它们总是鬼鬼祟祟的,从不光明正大。夜幕降临,万籁俱寂的时候,才是它们大展身手的时刻。你只听得厨房里有细微的窸窣声,或者储物间里传来一阵轻响,却怎么也找不见它的踪影。等你循声而去,它早已经脚底抹油,钻进了墙角,藏到了柜后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这种神出鬼没的本事,不就是最极致的掩人耳目吗?
它们筑巢,从来都是选在最隐蔽的地方,墙缝里、地板下、天花板夹层中,甚至是你根本想不到的犄角旮旯。那些纵横交错的鼠道,就像一个复杂的迷宫,只有它们自己才懂得其中的奥秘。它们通过这些不为人知的密道,悄无声息地出入,偷食,搬运,繁衍。你以为家里干干净净,没有它们的痕迹,实际上,它们可能就在你眼皮底下,营造着属于自己的秘密王国。这种避人耳目的生存方式,是它们千万年来进化出来的生存智慧。
再看看老鼠的形象,咱们常说“鼠头鼠脑”、“贼眉鼠眼”。这不是骂人的话吗?但这些词,恰恰精准地描绘了老鼠那种机警、狡黠、时刻准备逃匿的神态。它们那对小眼睛,总是滴溜溜地转着,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风吹草动,稍有风吹草动,立刻就销声匿迹。它们的听觉和嗅觉异常灵敏,在人类的行动发出任何可疑信号之前,它们往往就已经感知到了危险,并且迅速采取了隐蔽措施。这不是“掩人耳目”又是什么?它们不光要掩住你的耳目,还要确保自己的一举一动不被你察觉。
而且,老鼠这种动物,在民间的传说里,也常常与偷窃、藏匿、暗中行动联系在一起。它们偷吃粮食,啃噬家具,却很少有人能亲眼看到它们作案的过程。你发现的,往往只是被破坏的现场,和它们留下的蛛丝马迹。这就像那些掩人耳目的高手,他们做完了一切,却让你无从追查,只能对着结果干瞪眼。
想想看,当我们在形容一个人行事不光明磊落,总喜欢在暗中搞小动作,或者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刻意制造假象、转移视线时,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动物形象,是不是就是那只在阴影里穿梭、躲藏、窥探的鼠呢?它们不像猴子那样爱耍把戏,猴子的“掩人耳目”更像是一种表演,带点儿炫耀和玩乐的成分;它们也不像蛇那样仅仅是隐匿自身,蛇的隐匿是其生理结构和本能,不带多少主观意图。而老鼠的“掩人耳目”,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、带着明确目的的策略,是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,更好地获取利益,更好地实现目标。这份深沉与狡猾,这份不动声色的布局,简直就是“掩人耳目”的最佳代言人。
所以啊,这道谜题,在我看来,答案简直是呼之欲出,没有比鼠更合适的了。它完美诠释了“掩人耳目”的精髓:那种暗中进行,不露声色,设法不让人知道的诡秘与狡黠。它们是天生的隐匿大师,是熟练运用障眼法的生存者。它们的日常,就是一部活生生的“掩人耳目”教科书。下一次,当你再听到“掩人耳目”这四个字,脑海中浮现的,是不是也会是那只在暗处悄然活动、洞察一切的鼠呢?这不仅仅是一个字谜游戏,更是我们老祖宗对世间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,以及对人性复杂多变的深刻洞察。这其中的学问,可深着呢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