准备那堂中班的属相故事课,其实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。 十二生肖,孩子们能懂多少?那些古老的故事,用现在的语言讲出来,会不会显得干巴巴的?
我选了一个比较讨巧的角度——“动物运动会”。我想象着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样子,各种小动物在赛场上你追我赶,争夺进入生肖榜的机会。 故事框架很快就搭好了,鼠的机敏,牛的憨厚,虎的威猛,兔子的敏捷… 每个动物的特点都要鲜明,让他们一下子就能记住。教案也写得满满当当,从导入的猜谜语,到故事讲述,再到最后的角色扮演,环节紧凑,内容丰富,自我感觉良好。
但课堂实际情况,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。

猜谜语环节,孩子们兴致不高。我准备的谜语可能太难了,或者不够有趣,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举手,大部分都茫然地看着我。我勉强地推进,心里有点着急。
故事讲述,我力求生动,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和动作,但孩子们似乎并不买账。他们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,被我的表演吸引,而是自顾自地说话,或者玩弄手上的玩具。特别是讲到龙的时候,我绘声绘色地描述龙的形象,希望他们能感受到龙的威严,结果有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:“老师,龙是真的吗?”我一时语塞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最让我失望的是角色扮演环节。我原本以为这是最能调动孩子们积极性的环节,结果孩子们却不愿意参与。他们害羞,胆怯,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表演。只有几个平时比较外向的孩子,勉强地扮演了几个角色,整个过程显得很尴尬。
课后,我反思了很久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首先,我高估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。十二生肖的故事,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,还是有点抽象和复杂。我应该把故事讲得更简单,更直观,让他们更容易理解。
其次,我低估了孩子们的注意力。中班的孩子注意力时间很短,我安排的环节太多,内容太满,孩子们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。我应该精简内容,减少环节,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活动。
最重要的是,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兴趣。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们,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。我应该多和孩子们交流,了解他们喜欢什么,想玩什么,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来设计教学活动。例如,孩子们对恐龙很感兴趣,也许我可以把恐龙也加入到故事中,增加故事的趣味性。
中班属相故事教案教学反思:别让“意义”压垮了童趣
这次的教案,我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,不再追求“面面俱到”,而是聚焦一个点:让孩子们真正乐在其中。
我放弃了传统的“十二生肖排序”的主线,而是选择了一个更贴近孩子生活的故事——“小猪过生日”。小猪邀请了十二个好朋友来参加生日派对,每个朋友都带了特别的礼物,这些礼物都与它们各自的属相特点相关。
鼠带来的是一串香喷喷的花生,因为老鼠爱吃花生嘛。牛带来的是一车新鲜的草料,让大家补充能量。虎带来的是一张威风凛凛的虎皮地毯,让派对更有气氛。兔子带来的是胡萝卜蛋糕,甜蜜又美味。龙带来的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龙珠,象征着好运…
在讲述这个故事时,我放慢了语速,语调也更加活泼。我不再刻意模仿动物的叫声,而是用更自然的语言来描述它们。我也会适时地停顿,给孩子们留下想象的空间。
在角色扮演环节,我做了很大的调整。我不再要求孩子们上台表演,而是让他们在座位上自由发挥。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道具,如动物头饰、面具、尾巴等,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,选择扮演的角色。
我还增加了一个“分享礼物”的环节。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带来的玩具或小礼物,分享给其他小朋友。这个环节不仅能增强孩子们的互动,还能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。
这次的课堂效果,比上次好多了。孩子们被故事吸引,他们认真地听我讲述,积极地参与互动。在角色扮演环节,孩子们玩得很开心,他们戴着头饰,模仿动物的动作,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课后,我收到了一些家长的反馈,他们说孩子们回家后,还一直在念叨着故事里的动物,甚至还模仿动物的叫声。这让我感到很欣慰。
这次的教学反思,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中班的教学,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,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。不要把太多的“意义”强加给他们,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,在游戏中成长。
关键点反思:
教案设计:是否贴合幼儿年龄特点,避免内容过于复杂或抽象。重点在于故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,而非知识点的灌输。
教学方法:避免填鸭式教学,注重启发式引导,鼓励幼儿积极参与,发挥想象力。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,而非表演者。
活动组织:角色扮演环节不宜过于正式,应鼓励幼儿自由发挥,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。分享环节能增强幼儿的互动和分享意识。
课堂氛围: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,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,在游戏中成长。
教师反思: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,并根据幼儿的反馈和实际情况,不断改进教学方法。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,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。
未来,我还会尝试更多不同的教学方法,例如,可以利用绘本、动画片、游戏等多种形式,来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。也可以组织一些与十二生肖相关的亲子活动,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。重要的是,我们要不断学习,不断探索,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