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安心生活网首页
  2. 心理百科
  3. 两性心理

不想恋爱、不想过性生活,我是无性恋吗?
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自己:喜欢单身生活,不想恋爱结婚,也不觉得想和别人发生性关系,和纸片人谈恋爱就够了。其中许多人忍不住想,这会不会就是无性恋呢?无性恋的定义很简单:不会从其他
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自己:喜欢单身生活,不想恋爱结婚,也不觉得想和别人发生性关系,和纸片人谈恋爱就够了。其中许多人忍不住想,这会不会就是无性恋呢?

无性恋的定义很简单:不会从其他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,或缺乏内在驱动去建立性关系的人。

是的,就这么几个字,但因为它们用于标记分类人群,所以真正理解起来并不容易。

什么是性吸引?

吸引力,指的是一种将人们连接在一起的精神或情感力量,按照不同的类别被分为,性吸引、浪漫吸引、审美吸引、感官吸引等。

审美吸引,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美人时产生的“太美了”那种感慨,你可能会被特定的某种类别的外表所吸引,大部分人喜欢标准的美人,你喜欢的可能不是美人,但没关系,这也属于审美吸引,单纯的审美吸引的背后是不带有浪漫、性吸引的。

浪漫吸引,就是我们渴望与他人发生浪漫接触,或者对他人抱有浪漫情怀的一种感受。你想和他人人谈恋爱,建立亲密关系,想要得到爱和付出爱。甚至你也不是想恋爱结婚,你就是想感受与他人调情、约会时感受到的快感和悸动,这也算。

感官吸引,渴望与他人发生身体接触的一种感受,比如拥抱、抚摸、亲吻,但是不带有性意图的。

性吸引,渴望与他人发生性接触或与他人分享性欲的感受。

看到这儿,是不是觉得很难区分自己遇到的是什么吸引?是不是觉得这几种吸引常常并存在你身上?你不但喜欢对方的脸,你还想跟对方发生浪漫的关系,你不但想要对方温柔不带性意图的关爱你,你还渴望对方狂风骤雨一般的和你发生性关系。

是的,对许多人来说,感受到的他人的吸引力就是混杂的、并行存在的、多维度地支撑着我们性与爱的需要,而其中,性又常常因其会带来极强的心理震荡和身体感受,而受到格外的标记,许多人会相信,性是一切吸引力的基底——所有吸引最终的底色都是性。

而无性恋是什么呢?基本上,就是性吸引并不存在于他们的世界中。所谓的底色并不存在。但除此之外,无性恋者根据不同的类别,可以感受到其他任何吸引。

无性恋仍然有性欲、仍然可以恋爱结婚,甚至可以有性生活,只要他认为自己不被任何人性吸引。

这样就解释清楚了无性恋吗?

我猜你可能更迷惑了,啥?还可以结婚?还可以有性生活?那和我有什么区别吗?

在下一步解释之前,我想请大家记住这么两句话:人是社会性动物,而且,有些人的性倾向是会变化的。

人是社会性的动物,这么简单的几个字,也许常常挂在我们的嘴边,但真正理解它并不容易:

首先是,人可能会做出矛盾混乱的选择。尤其是在某种压力之下选择一个阵营标记自己。未成年人与非常年轻的成年人(25岁以下),更容易感受到同伴压力,想要得到同伴认同。一些人会想要追上同伴的步伐,去发生性关系,去模仿同伴身上标签,同伴有的自己也可能会想要有。我们已经从其他的LGBT群体身上看到,性少数者在异性恋占主流的社会中,会经历许多矛盾与混乱,其中的许多选择与其说是“违背个人本心”,不如说,人们难以清晰了解自己“本心到底要的是什么”,甚至在不适与混乱中探索很久,也无法坚定地说出,“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是谁”,而也许只能诚实地说,“我想这是目前最适合我的路”。

无性恋会有性生活,至少在他能够理清自己是无性恋之前,这很正常,因为他在探索,理清楚自己的性倾向。

其次,人类社会规范始终存在,人际交往乃至亲密关系中也不例外。交往中有些事被视为理所应当,当然,在不同人眼中,“应当之事”还有些不同,有些人会认为是接吻、拥抱、爱抚,有些人会认为是性。无性恋作为一个较晚出现的概念,许多人直到很晚才接触到它,而有性参与的交往甚至亲密关系,却早已有一套深入人心的规范,人们(包括无性恋)也更容易受后者规范的影响,会相信性是一种应当付出的行动。无性恋者也会用性来奖励伴侣,表达爱意,维系关系常规的发展,哪怕在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无性恋之后。

(有时候我会想,无性恋如此难以界定,也许正是因为,在一个性泛化的社会中,“无性”这个概念打破了基础的规范,但作为每个个人,又不可能不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,无性恋中涵盖了太多特例,这使它被诟病,但它也许只能如此。不过这是我一家之言,不必在意。)

再次,人的自我意识从来没有脱离他过去现在未来的经历与处境。性倾向也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。科普会强调无性恋不是创伤的结果,“你不是恐惧性,你只是对性不感兴趣”,我目前仍然支持这种说法,大多数的性少数在调查中都表示没有经历过性暴力。但需要考虑到的是,不排除有些人受到经历的影响改变了自己的性倾向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创伤是非常重要的经历,而经历一直在塑造我们的大脑(以及基因),当然也有可能影响我们的性倾向。性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,也受社会因素影响,一个人出于不好的经历,而影响对某种性倾向的负面看法,在其本身就处于连续谱的中间地带时,做出另一种倾向的选择,这是完全有可能的。反过来,好的经历也可能会使人们持续相信并标记自己是某种性倾向者。

谈到性倾向的连续谱,这又带来了另一个思考,我们谈论性倾向时,会强调天生,与生俱来,以此来对抗“选择与纠正论”,后者认为,如果你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性少数,那么你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异性恋,你可以被纠正,可以选择不过“堕落的悲剧的不被认可的”性少数生活。强调性少数的天生,强调其正当性与不可更改性,有合理性,不过,人们的性倾向总体来说会是一个连续谱,少数的人落在两极,这些人确实是天生几乎不可更改的,他们强烈而清晰的性取向,使改变除了巨大的痛苦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事发生,有些人会落在更靠近同性极或异性极上,还有一些是落在中间的人,正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,中间的人会“难以清晰了解自己到底是谁”,无法给自己的性一个明确的定义。这不是在暗示,中间的人应该改变自己。阉割自我的一部分是痛苦的,没有人有任何理由需要承受这种本不应存在的暴政。

性少数人群多年来常常不得不承担着这样的压力:“你只是没有试过一个厉害的男人。”“你只是没有遇到真正适合你的女人。”性少数被视为是失败者的逃避选择。无性恋者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,“你只是没有试过好的性爱。”

这种压力会内化到每一个性少数身上,在异性恋主流的社会中,性少数常常不得不经历异性恋的生活方式,才能确定自己并不想要它。增加性少数的压力其实没有必要。无论如何,异性恋都会是主流,他们不会都跑去变成性少数——毕竟,那有什么好处?我们今天在讲无性恋,根据估计,它在人群中占比也大约只有1%。给性少数压力的人们,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人们,是在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不必要的成本,如果异性恋才能安全,你怎么保证自己不会被人选做保护伞?

研究学者们有对人群进行分类的需求,但如果是个人,我不觉得有必要对自我进行分类,给自己贴上某一个标签,你要做的也许只是保持诚实,并且开放,接受你可能是任何一个样子。

当然,我也理解一些人需要分类,知道自己拥有同类,感觉更有安全感,更自信,那么下面是一些简单的判断细则:

没有任何人让我感觉到性吸引,我是无性恋吗?

「是。完全符合定义。」

我觉得性让我反感,我是无性恋吗?

「其实无性不意味着反对性、厌恶性,仅仅用这个不太能确定。有些人会反对性,可能是处于某个特定的阶段,也可能出于一些创伤,你可以多了解一些其他的参考细则。」

有些人会让我觉得很有吸引力,但我不想和那些人有性关系,我是无性恋吗?

「如前面所说,吸引有很多种,如果没有性吸引,你是无性恋。」

除了少数的几个人在性上很吸引我,别人我都没有感受到性吸引,这样我还是无性恋吗?

请输入

「你来到了一个灰色地带,在这个地带,你可以觉得自己是个无性恋,或不这么觉得,这没关系。值得提醒的是,有些无性恋者会出于很多原因发起性行为,比如为了表达爱、为了生孩子、为了好奇、为了性欲,等等,但和一般性恋有所不同的是,性对他们不是一种驱动或奖励。」

我有时候会容易感受到性吸引,有时候就完全感觉不到,我是无性恋吗?

「这是一个更为灰色的地带。许多人都经历过性欲的起伏变化,在性学界,你完全感受不到性吸引的情况可能会被认为是性欲消退或缺乏,但也有一些人认为,这可以被认为是无性恋与性恋之间的变化。」

我会有性欲,会自慰,我是无性恋吗?

「是。有些无性恋者缺乏性欲,这很正常,也有相当的无性恋者有性欲、会自慰,这也很正常。无性恋者的性欲不针对他人,不因他人而起,是自发唤起的。」

我会非常狂热地喜欢一个人,我是无性恋吗?

「浪漫吸引在无性恋身上是可能存在的,你仍然可以是一个无性恋。」

我除了自己的伴侣,跟谁都不想做,我是无性恋吗?

「一夫一妻制关系是一种强大的规范,有时候人们会在婚姻中怀疑自己是无性恋,因为一点都不想做,但看到别人还是有性吸引,这种就不是无性恋;反过来,有时候人们会在婚姻中极其幸福满意,对其他任何人都不想做,这种是不是无性恋呢?

你可能得想一想,如果你和伴侣之间再也没有性了,你会满意吗?如果你依然觉得满意,那么你可以认为自己是个无性恋。如果你不满意,那你可能就是陷入了一种狂热的婚姻中的爱情。」

我对他人有性欲,有些人我会性幻想,但我不喜欢做爱,我是无性恋吗?

「不喜欢做爱不是判断无性恋的依据。你对他人怀有性欲,有性幻想,你可能不是。」

我觉得性很美好,不会反感它,不过这是从概念角度来看,如果是真的话,我自己对做爱这件事一点兴趣都没有。我是无性恋吗?

「你可能是。性爱这个概念广泛出现在一切作品品类中,音乐、影视、书籍等等,你接受它在概念上的美好,但你本人对它毫无兴趣,并不矛盾。」

我想要和某人发生性关系,但当真的发生时,我一点感觉都没有,我是无性恋吗?

「可能不是。缺乏感觉的性体验可能由许多原因造成,比如你没有准备好,对方技术太差,你缺乏经验,你有其他顾虑,一些器质上的原因,等等,你可能需要一些更好的性爱指导。」

你可能会注意到,我用了许多“可能”“可以”这样的词,我希望每个读者从这个遣词中除了感受到严谨以外,更感受到自由和没关系,是的,它仅仅关乎你个人的性身份而已,它不是一个确定的诊断,这种不确定与模糊不是我有意为之,作为一个很新的概念,我们对它的研究尚有不足,它也受整个社会规范的影响,许多因素我们无法剔除,于是决定先接受它的这种不确定。

我认为有必要科普这个概念,是因为使用这个工具,可以帮助你探索自我、打开思路,但不必因它画地为牢,当它不再适合你,你可以换一个,不必感到有压力。